欢迎进入高台县文化云

高台西秦腔

发布时间:2022.03.03 点击量:
秦腔是流行于我国西北的一种古老戏曲。迄今发现的历史文献中,“秦腔”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万历(1573-1620)年间的《钵中莲》传奇抄本中,抄本中有一段唱词的唱腔注明用“西秦腔二犯”一调。 清朝末年,我县西秦腔上演的秦腔剧目有400多本,均由一代代艺人口口相传而来。现存的《天启图》、《五雷沟》等6个剧目在《中国梆子戏剧目大辞典》中都无法查询。演艺中人物的脸谱自成一格,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,与传统的秦腔人物脸谱也有较大的差异。 在高台西秦腔演艺中,一些非物质的东西也被完整地遗存下来。如,戏班每次开箱唱戏前,演员们都要将“庄王爷”的木质像供奉起来,上香磕头,然后才化妆演戏。西秦腔上妆表演,什么时间演什么剧目都有规定,如正月初一演《回荆州》;正月十五演《阎查散》;二月二演《彩楼配》;三月清明演《督亢图》;四月八演求雨戏“三湖”,即:《游西湖》、《洞庭湖》、《鄱阳湖》;五月初五演《白蛇传》;五月十三演《出五关》;六月六日演《财神图》;七月七日演《天河配》;八月十五演《游月宫》;九月十三演《未央宫》;十月初一演《香山卷》;十一月二十八日演《走雪山》;十二月二十八日演《御果园》等。此外,还有戏外戏,到某地方唱会戏,正日子到庙里去唱神戏,神戏的人物有福星、禄星、寿星三人,有剧情,有台词,只说祝福当地多福多寿的词语;若遇到新盖舞台的,还有“打台戏”,由两个灵官和两个童子随天官出场,一番演唱后,连打五个雷碗,同时说:“国泰民安,五谷丰登,风调雨顺,多出孝子贤孙,多出栋梁之才!”从前台打到后台,将五个雷碗打完,打台戏就算结束。还有“打加官”,主要是向地方上的头面人物说祝颂语讨赏钱的一种方法。 高台西秦腔流传始于明朝洪武十一年(即一三七八年),已有五百多年的演出生涯。康熙、道光年间都有重新组建剧团的历史记载。高台本地有“大寨子的秦腔,镇江堡的迷胡”的说法,佐证了高台西秦腔兴旺出众的情形。此外,高台县还有业余戏班10余个,仅罗城乡就有“三台子半戏”——红山、天城、罗城三个村各有一个戏班,河西村半班戏,同时流传着“天城的衣裳,罗城的声嗓,红山的老汉装的是姑娘,河西人翻穿皮褂上戏场”的民谣。建国前后,红山村曾出过一位名震河西走廊的秦腔名角——吴兴昌,乐善堡也曾出过冯大净、二旦娃、天福子等有口皆碑的好把式。从光绪年间到民国三十一年(即一九二九年)陕西老艺人杨三保定居乐善村,授徒传艺,使西秦腔进一步发扬
主办:高台县文化云      地址:待添加     工信部ICP备案:陇ICP备2023000703号-1    甘公网安备62072402000202

云端艺术资源库

高台文旅